最新文章
推荐新闻
林少愚鱼拓作品《北冥有鱼》赏析
发布时间:2022-11-14 人气: 来源:福建公益在线
福建公益在线(记者 姚逸宁 )近日,国家高级陶艺师、工艺美术师、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紫陶艺术家林少愚,以跨界融创的精神与技艺,创作了一幅鱼拓作品《北冥有鱼》,受到业界专家的好评。

图:林少愚鱼拓作品《北冥有鱼》
近年来,旅居于建水县的林少愚,与来自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鱼拓传承人赵建明互相交流技艺,融会贯通,颇有心得。因此,林少愚开始了将书法、绘画、篆刻与鱼拓融合创作的尝试。
林少愚在这幅鱼拓作品上特意书写了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道家经典《庄子》的首篇《逍遥游》中的片段《北冥有鱼》。借此表达自己对“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的艺术追求与创新主张。
《北冥有鱼》作品中的书法原文如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图:林少愚在创作鱼拓作品
著名艺术评论家俞大宁点评:“此鱼拓作品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从背部到腹部的色度逐渐地从浓到淡,从背部鳞片十分清晰地转变到腹部鳞片的逐渐淡化,而且过渡得非常自然。这种表现手法是十分重要的,十分珍贵的。素描讲究形准神似,而要达到这种效果,靠的是黑、白、灰光线层次的准确掌握,其中特别讲究由黑到白、中间灰色的层次的自然过渡。而这一难点在此鱼拓片上做到了。”
俞大宁认为,“要做到形准,对于拓片的特有技术并不难,小心准确地拓下来就是了。但要做到神似,就必须把鱼肉的质感和鱼眼的造型和眼神都拓出来。这一点,该作品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俞大宁建议,“另外,最好再用半工半写的手法,画几笔水纹和水草,这样鱼就活了,意境也达到了。”

图:林少愚鱼拓作品
林少愚表示,鱼拓作为一种珍稀的非遗技艺,要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比如,已经搜集到的云南土著鱼资料就有148个种类,创作这种珍稀或濒危的鱼类的鱼拓作品,对于推广科普教育与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积极意义。
责编:李国生
审核:潘增丰
审核:潘增丰
手机扫码可分享到朋友圈